“固态电池要来了,但它最先取代的可能不是燃油车,而是现在的纯电车。”2025年9月,随着丰田官宣“2026年固态电池量产计划”,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迭代竞赛正式进入冲刺阶段。从中国宁德时代、比亚迪,到韩国LG、三星,再到日本松下,各国头部企业纷纷公布研发与量产时间表,一张关于固态电池的“全球进展图”逐渐清晰——中国企业不仅在中试与量产节奏上紧跟前沿中联亿配,更有望在未来市场份额中占据主导,而这场技术革命,或将彻底改写当前纯电车的能源格局。
从全球企业的进展来看,固态电池的量产“时间差”已逐渐显现。日本丰田无疑是当前的“领跑者”,计划在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,比多数企业提前3-4年,这一动作也打破了此前“固态电池2030年才落地”的普遍预期;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企业,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均将中试节点定在2027年,量产装车时间锁定2030年,其中宁德时代主攻“凝聚态”技术路线,比亚迪则以“60Ah电芯”为突破点中联亿配,两者的技术路径虽有差异,但节奏高度一致;韩国企业则相对谨慎,LG将量产时间推迟至2030年,SK On虽已建成产线,但量产计划要到2029年,三星目前尚未明确具体节点;中国的国轩高科、中创新航、亿纬锂能等二线企业也在加速追赶,国轩高科已实现“中试线贯通”,中创新航与亿纬锂能则计划2028年进入中试阶段,形成“头部引领、二线跟进”的中国军团格局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市场份额的预判”——中国企业将成为固态电池时代的重要玩家。数据显示,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市场份额中,宁德时代以37.5%的占比遥遥领先,比亚迪以15.7%位列第二,两者合计占据超53%的市场份额,再加上中创新航(4.6%)、国轩高科(2.3%)、欣旺达(2.1%)、亿纬锂能(2.1%),中国企业整体占比将突破65%,远超韩国企业(LG 12.6%、三星4.8%、SK On 4.8%)与日本企业(松下4.7%)的总和。这一预判背后,是中国在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深厚积累——从锂矿资源、电芯材料到生产设备,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,而宏工科技等设备企业提前布局固态电池工艺设备,也为中国企业的量产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撑。
不过,固态电池的“革命性”不仅体现在技术与市场份额上,更在于它可能颠覆当前的出行能源逻辑。有行业观点指出,“绝非燃油车,固态电池取代的竟然是纯电车”——相比传统锂电池,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更高(续航可轻松突破1000公里)、充电速度更快(10分钟充满)、安全性更强(无电解液漏液风险)的优势,这些特点恰好击中了当前纯电车的核心痛点。一旦固态电池量产并普及,现有的锂电池纯电车将面临“技术过时”的风险中联亿配,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一样,市场格局可能迎来“洗牌式”变化。这也是为何各大车企与电池厂商纷纷加码固态电池——谁能率先实现技术落地,谁就能在下一代出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。
当然,固态电池的量产之路仍面临挑战。从技术成熟度来看,当前多数企业仍处于“中试”或“产线建设”阶段,距离大规模装车还有“小规模量产”这一关键环节,而中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“良率低、成本高”问题,仍需时间解决;从成本角度来看,固态电池的初期生产成本预计是传统锂电池的2-3倍,如何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,成为能否快速普及的关键;此外,固态电池的材料体系与传统锂电池差异较大,现有生产线需要改造,这也将增加企业的前期投入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固态电池的技术方向已成为行业共识。对消费者而言,固态电池意味着“告别续航焦虑”“告别充电等待”,未来的纯电车将更接近“加油般便捷”的使用体验;对企业而言,这是一场“不进则退”的竞赛——丰田通过2026年量产计划抢占先机,中国企业凭借产业链优势力争主导,韩国、日本企业也在寻找差异化突破点。这场围绕固态电池的竞速赛,不仅关乎企业的市场地位,更将决定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走向。
随着2026年的临近,固态电池的量产“倒计时”已正式开启。当丰田的首辆固态电池汽车驶下生产线时,或许我们就能真切感受到:一个属于固态电池的新时代,正在悄然到来中联亿配,而它对纯电车市场的重塑,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。
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